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包含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
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痛风、脂肪肝、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精神异常等。
慢病的特点:
慢性疾病七大共同特点:病因相似,起病隐匿,病程长,不可逆,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经济负担重。慢性功能性障对身体的器质性损害往往是缓慢发生的,但最终会导致机体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障碍或丧失。
心理特点:
1.主观感觉异常,注意力转向自身健康人精力集中于工作或学习,心理活动经常指向外界客观事物。人患病后,注意力转向自身,感觉异常敏锐,甚至对自己的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的声音都能听到,心中总想着自己的病,而对其他事物很少关心,这容易被别人误解为自私或冷漠。
2.心境不佳,情绪不稳生病属于负性刺激,势必影响病人的情绪,形成不良的心境,容易看什么都不顺眼,好生闲气,好发脾气,给人以不近人情的感觉。病情越重,病程越长,这种异常情绪反应越严重。这种消极情绪,不仅容易被人误解,使人不愿意接近,而且还不利于病体康复。
3.被动依赖,情感脆弱由于不断受到亲人的关怀与照顾,病人会变得被动、依赖性增强,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动手;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幼稚,像个孩子似的,总希望亲友多照顾、多探视、多关心自己。
4.多疑、神经过敏病人往往会变得神经过敏,疑虑重重,听人低声谈话,就以为是谈自己的病,对医护人员和亲友的好言相劝也常半信半疑,甚至无端怀疑医护人员给自己开错了药、打错了针。这种异常心理不仅会对医患关系起破坏作用,也不利于病人安心养病。
5.紧张、焦虑、恐怖许多病人入院后会感到紧张,特别是看到周围的病人死亡时,会产生恐惧心理,怕疼痛、怕开刀、怕变残、怕死亡。这种心理对康复极为不利,会削弱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机体免疫力降低。
慢性病的危害:
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2015年4月10日国家卫计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报告》,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对建国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作了回顾总结。
报告称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力度虽然逐步加大,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主要死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的86.6%,此前为85%,而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5%,糖尿病患病率为9.7%。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标准化处理后,出冠心病、肺癌等少数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数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脑卒中等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男性吸烟率高达52.9%,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人均年酒精摄入量为3升,饮酒中有害饮酒为9.3%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慢性病的发病原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还与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行为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有关,在生活方式中,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烟草使用和有害使用酒精是慢性病的四大危险因素。
慢性疾病不再是单纯的富贵病,中低收入人群的患病率更高。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慢性病的治疗预防工作。慢性病从儿童时期即开始萌发,预防慢性疾病不可慢慢来,需要从现在做起,从娃娃抓起。行为习惯的改变和健康的维护离不开急停和社会的参与。预防慢性疾病首先从解决问题着手,超重与肥胖;不合理膳食;精神紧张等。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健康的生活态度,不要贪吃,厌食。工作学习娱乐要相结合,不要造成相对大的压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王陇德表示,体能消耗过少,包括体育锻炼过少和日常活动的减少是慢性病发生的首要因素。因此,他建议每周至少要锻炼三次,且平均每天半小时以上。最佳的锻炼时间是下午4~5时左右,其次为晚间饭后2~3小时。锻炼的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包括快走、慢跑、游泳等耐力型运动和器械、哑铃、拉力器等力量型的运动。耐力型和力量型运动要结合,即便是65岁以上老年人每周也应该进行2~3次8~10种的力量型锻炼 。
除此之外,王院士在最近的一场讲座上现场传授16字“健康箴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合理膳食。“吃饭先五六个肉菜,然后上一个素菜‘点缀’,最后上水果,这是我们宴请的一般顺序。”王陇德说,这样的就餐顺序其实跟人体消化的过程是相反的。合理的膳食可以用“十个网球”原则:每天食用的肉类不超过1个网球的大小、每天食用的主食相当于2个网球的大小、每天食用的水果要保证3个网球的大小、每天食用的蔬菜不少于4个网球的大小。此外,每天还要加“四个一”,即1个鸡蛋、1斤牛奶、1小把坚果及1块扑克牌大小的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