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研发新热点与趋势
2型糖尿病治疗的重点正日益转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减轻该疾病对社会及经济的影响。
GLP-1:为一类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而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同时对胰腺β细胞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并能显著减轻体重。
除了GLP-1靶点之外,还有新的降糖靶点被不断开发出来,其中包括:
GIP:刺激胰岛素释放和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同时抑制胃排空;
FGF21:作用于脂肪、肝脏和胰腺组织,调控糖脂平衡等物质代谢;
GCG:一方面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脂肪分解,同时对食物的摄入和能量的消耗产生有益的影响。
近几年围绕GLP-1单靶点的研发试验一浪高过一浪,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01、新热点-结合新靶点
围绕在GLP-1靶点的基础上与其不同作用机理的新靶点相结合,形成双靶点、三靶点的新型降糖药物成为了研发的新热点和趋势。以期达到协同平稳降糖目的。
▶GLP-1双靶点
GLP-1/GIP、GIP-1/FGF21、GLP-1/GCG;
▶GLP-1三靶点
GLP-1/GCG/GIP
✅相关试验//GLP-1R/GIPR双靶点受体激动剂长效周制剂
▶BHM0504注射液(单药、联合)
作用机制:
GLP-1R/GIPR双靶点受体激动剂长效周制剂。长效双靶点激动剂既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同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协同发挥降糖、减重、改善代谢异常、保护心脑肾的多重功效。
02、新热点-剂型创新
剂型创新
过去GLP-1都是注射剂,打针相对比较麻烦。虽然日制剂改良长效周制剂,注射次数减少了,但依然不能满足患者需求。俗话说:“能吃药就不打针”,而目前上市的GLP-1只有注射剂,能不能研发出更方便的口服剂型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关试验//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
▶口服HDM1002片
作用机制:
GLP-1受体小分子完全激动剂,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特异性;可显著激活人GLP-1受体,促进环磷酸腺苷的产生,提高胰岛素分泌,抑制食欲,发挥降糖、减重作用。极大提升了患者服药的便捷性和依从性。
03、新热点-胰岛素的改良
终极大杀器-胰岛素的改良
胰岛素多年来作为王牌降糖大杀器,直接外源性补充胰岛素,降糖效果立竿见影,但也会伴随着低血糖、体重增加的风险。随着GLP-1新药研发的兴起,似乎胰岛素不再是糖尿病患者最终归宿的唯一选择。胰岛素军团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的改良迭代。
不同机制、不同起效时间的重新组合,起到效果叠加作用,同时降低用量、减少负反应风险。甚至可以将胰岛素与GLP-1相结合,产生出新的品类。
✅相关试验//可溶性双胰岛素制剂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
作用机制:
为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德谷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的组合,兼顾基础血糖和餐后血糖控制,实现优势互补,并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临床试验
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接受医院标准治疗,还可以选择参加临床试验的途径继续治疗。目前有很多关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试验项目,一旦符合入组条件,便可免费使用到最新的治疗药物,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1、糖尿病-BGM05045注射液(单药)
患者画像:年龄≤75岁,近8周仅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
(筛选时:7.5 %≤HbA1c≤11.0%)的2型糖尿病患者。
2、糖尿病-BGM05045注射液(联合)
患者画像:年龄≤75岁,近8周接受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如筛选时使用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需满足导入期时,磺脲类药物已经稳定治疗至少8周。
(筛选时:7.5 %≤HbA1c≤11.0%)的2型糖尿病患者。
3、糖尿病-口服HDM1002片
患者画像:年龄≤75周岁,确诊2型糖尿病至少3个月,近12周仅饮食和运动或近6周口服二甲双胍治疗(日剂量≥1.5g或≥1.0g最大耐受量)控制血糖。
(筛选时:7.5%≤HbA1c≤10.5%)的2型糖尿病患者。
4、糖尿病-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
患者画像:年龄≤75周岁,诊断2型糖尿病≥6个月,筛选前12周接受稳定剂量每日1-2次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治疗,联合或不联合1-3种口服降糖药(必含二甲双胍)。
(筛选时:7.0%<HbA1c≤ 10.5%)2型糖尿病患者。